国有大行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发行在即,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将分别“试水”发行300亿元。其中2024实盘配资平台,工行首单定档5月15日,将打响国内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TLAC非资本债“第一枪”。
按照前期公告,5家入选G-SIBs的国有大行计划发行TLAC非资本债券合计不超过4400亿元或等值外币,工行、中行发布的第一期债券金额距离上限均有一定距离。综合市场分析,这一方面是因为TLAC非资本债券国内市场需求培育需要一定过程;另一方面,少量试水可兼顾流动性冲击和债市扰动,更好把控发行成本。
前期多位机构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TLAC非资本债券的投资者结构整体将与二级资本债相似,以国有大行、股份行及其理财子公司等机构为主,不过,考虑到资本新规对风险权重的调整,银行自营长期参与动力还有待观察。
两家600亿元试水,期限均取“3+1”“5+1”模式
5月11日、13日,工行、中行先后发布了2024年TLAC非资本债券(第一期)发行公告、募集说明书等。
两家银行本期债券基本发行规模均为300亿元,其中品种一基本发行规模200亿元,为4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在第三年末附有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品种二基本发行规模100亿元,为6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在第五年末附有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
中行披露的首期TLAC债发行情况与工行大体一致,其中工行发行期限为5月15日至17日,中行发行期限为5月16日至20日。工行14日最新发布的申购区间与申购提示性说明显示,经发行人和簿记管理人协商确定,该行本期债券品种一票面利率的申购区间为2.00%~2.60%,品种二票面利率的申购区间为2.10%~2.70%。
二者均对本期债券设置了超额增发权,增发规模不超过100亿元。以工行为例,若本期债券任一品种的实际全场申购倍数(全场申购量/基本发行规模)α≥1.4,发行人有权选择行使对应品种超额增发权,即在本期债券基本发行规模之外,增加对应品种的发行规模,品种一和品种二合计增发规模不超过100亿元。若品种一或品种二实际全场申购倍数α<1.4,则对应品种按照基本发行规模发行。<>
工行、中行首期TLAC债的认购条件略有差异,二者最小认购金额均为1000万元,但前者必须是1000万元的整数倍,后者为500万元的整数倍。
所谓TLAC非资本债券,是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为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而发行的、具有吸收损失功能、不属于商业银行资本的金融债券。
TLAC非资本债券本金清偿顺序和利息支付顺序均在发行人的除外负债之后,股权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工具、混合资本债券、二级资本工具等其他各级别合格资本工具之前。工行、中行均表示,本期债券与发行人已发行的与本期债券偿还顺序相同的其他债务工具处于同一清偿顺序,与未来可能发行的与本期债券偿还顺序相同的其他债务工具同顺位受偿。
两家银行在损失吸收条款中提到,当发行人进入处置阶段时,央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可以强制要求,在二级资本工具全部减记或者转为普通股后,将本期债券进行部分或全部减记。
值得注意的是,在发行市场选择上,目前除工行选择在境内市场发行外,其他四家大行计划发行市场均包括境内和境外。对此,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薛慧如表示,境内发行的优势包括成本、审批流程、投资者风险偏好及评估方法等,预计境内发行规模将占主导,境外发行则可以进一步向国际同业靠拢。
总规模计划不超4400亿元,达标压力可控
各大行推进发行TLAC非资本债券的一大背景是,首个阶段性达标节点即将到来。
“我国五大行是2023年最新G-SIBs名单中仅存的TLAC比率尚未达到16%的银行,其中工、农、中、建最迟须从2025年起达标,交通银行由于新加入,要求在过渡期后3年内达标,五大行仍存TLAC缺口,存在一定资本补充压力。”浙商证券近期一份报告指出。
作为国际上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实现总损失吸收能力达标的重要工具,TLAC债具有成本和期限优势。对于此前国内几家G-SIBs一直未发行TLAC非资本债,有业内人士提到了存款保险基金计入标准等阻碍。
2022年4月,央行、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明确了存款保险基金可以纳入TLAC风险加权比率的计算,但没有确定具体计入规模和比例。目前,不少机构人士预测,2025年、2028年很可能分别按照上限2.5%和3.5%计入,从而减小达标压力。
从机构前期测算来看,在不考虑二永债融资和存保基金计入的情况下,目前多数机构对2025年大行TLAC达标缺口的测算在万亿元以上。
据天风证券测算,将资本新规各方面权重调整影响和2024年二永债净融资规模考虑在内,不考虑存保基金计入TLAC比率,五大行距离2025年TLAC监管要求有6122亿~9568亿元的资本缺口。考虑交通银行第一阶段达标时间为2027年初,四大行调整后的资本缺口在3221亿~6382亿元之间。
今年1月以来,五家大行陆续宣布了TLAC非资本债发行计划,合计发行规模不超过4400亿元或等值外币。其中,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设定上限最高,分别为1500亿元、1300亿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计划发行规模分别不超过600亿元、500亿元、500亿元。天风证券固收分析师孙彬彬认为,目前各行计划发行的TLAC债额度可能是第一阶段的实际TLAC缺口。
根据国务院4月下旬发布的报告,积极支持国有大行发行TLAC债券以拓宽外源资本补充渠道,也是推动金融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带动提高金融行业整体运行效率的重要举措。
国金证券报告称,随着资本充足率抬升,大行TLAC缺口进一步收窄,2023年年报显示,四大行距离2025年目标的潜在缺口合计约1.74万亿元,较2023年中报减少了24%。若2024年已公布TLAC债券发行计划全部发行完毕,按照存保基金抵扣上限2.5%计算,四大行TLAC缺口将被全部抵扣。
事实上,前期就有银行业研究人士对记者表示,如果存保基金按照上限计入,各大行为满足第一阶段目标发行TLAC债券的迫切性就明显降低。因此,最终是否会按照上限计入还要观察具体落地情况。
不过,也有测算认为,在计划发行的4400亿元TLAC非资本债券之外,五大行仍需发行二永债补充剩余缺口。据浙商证券测算,2024年四大行二永债合计净融资需要达到1.43万亿元。但也有不少机构认为,出于期限和成本特点考虑,TLAC非资本债未来对二永债发行可能有一定的替代作用。
在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也有部分银行高管提到了达标压力和TLAC非资本债券发行安排。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介绍说,资本新规的实施对资本充足率有正向贡献,加上当前资本充足率水平较优、存款基金补充,2025年TLAC达标问题不大,目前更多的目光放在2028年达标上。
他表示2024实盘配资平台,接下来,在通过精细化管理控制净息差下滑、保持盈利能力以增强资本内生补充能力的同时,建行还将适当有序发行二级资本债,TLAC非资本债券争取在今年三季度发行。